急救热线:0736 - 6600120
专科特色创品牌
——桃源县精神病医院发展纪实
本报记者 曾大名 通讯员 雷朝阳文/图
陈宝君、男、43岁、党员、大专文化、中医主治医师,连续担任乡卫生院院长15年。在职工心目中,他是一个以院为家,一心为公,恪尽职守的称职院长;在病人眼里,他是一名情系病人,医德高尚、医术精湛的合格医生。
称职的院长
1992年4月,他服从组织安排,从工作条件优越的马石乡卫生院调到泥窝潭乡卫生院任院长,当时的泥窝潭乡卫生院占地面积仅1.8亩,门诊楼是一栋60年代初修建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.病房为70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平房.总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,医疗设备除了血压计、听诊器外,只有一台报废几年的30mAX光机.面对一个人心涣散,勾心斗角,士气低落,条件简陋,业务萧条的“烂摊子”,走马上任后,他着手抓了三件事:
一、加强内部管理,调动职工积极性。首先组织职工加强政治学习,开展了学先进和“假如我是一个病人”的讨论,制订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。在分配制度上打破“大锅饭”,实行按劳取酬、多劳多得、优质优酬、奖勤罚懒。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,医院工作作风有了明显好转,医院面貌涣然一新。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。
二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突现了“一无三配套”。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,他开始谋划医院的发展,发展最大的难题是资金,在当时连工资都不能保证的困难时期搞建设,职工们都有异议。通过反复多次耐心细致的工作大家才统一了思想认识,他又多次向卫生局和乡政府领导汇报,得到了支持,1992年10月门诊楼破土动工,93年5 月峻工,就医条件得到了改善。随后又筹集资金征地4亩,新建了职工宿舍和病房综合楼。通过几年的努力,医院占地面积达到5.8亩,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,使一个破烂不堪的卫生院变成了花园式医院。与基础建设同步的还有医疗设备的添置,到95年底先后添置了B超、心电图,生化设备,200mA X光机等医疗设备20台(件)并通过进修学习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、实现了“一无三配套”,医院的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99年被评定为“一级甲等”医院。
三、一心为公、恪尽职守,医院效率逐步提高。陈宝君同志自调到泥窝潭乡卫生院的第一天起,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医生,当院长是义务。他即是医院的决策者,又是医院的管理者,为医院的发展历尽艰辛,把大量的精力都倾注到了医院和病人身上。他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,门诊、夜诊、急诊、病房常常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。每年的出勤在350天以上。在他的带领下医院得到了逐步发展,净资产由任前的4.62万元增加到120.96万元,净增116.34万元。职工待遇也有了大幅度提高,他在泥窝潭任期13年多,所作的贡献和成绩有目共睹,但他没有居功自傲,10多年里他没有领取一分钱的院长津贴,没有报销一分钱的差旅费,却为贫困患者贴去了上万元医药费。
陈宝君同志在泥窝潭乡工作期间以他高尚的品德、优良的作风和广大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他的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。赢得了广大患者的高度信赖。在他调离泥窝潭乡卫生院的那一刻,周边的群众和医院的职工都依依不舍、伤心落泪,有的甚至失声痛哭、为泥窝潭调走了一位好人而惋惜。
2000年5月28日,他心情沉重的来到了青林乡卫生院,面对一个债务缠身、资不抵债、管理混乱、职工怨声载道的局面,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已多年的一点积蓄拿来给职工、退休职工补发了拖欠4个月的工资。紧接着召开职工大会讨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,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,确定了医院突出专科特色,兼顾全科医疗的发展思路。青林乡卫生院的精神病专科组建于2000年,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,2004年经批准成立桃源县康复医院,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一专科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。“疼痛”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第五生命体征。疼痛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,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。骨质增生、椎间盘突出、颈椎病、坐骨神经痛、风湿、类风湿等引起的疼痛非常普遍。陈宝君医生擅长中医,对治疗上述疾病引起的疼痛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。所以,突出精神病专科和疼痛专科具备了一定的基础。在他的努力下,多方筹借资金壹佰多万元,添置了200mAX光机、B超、生化仪,引进了全电脑控制的高档牵引设备。为了满足康复需要,经过近几年的努力,新征土地10.8亩,为打造桃源康复中心奠定了基础,其中第一期工程“梦醒园”已经峻工。“梦醒园”占地1500平方米,建筑面积752平方米,病床70张,集医疗、休闲、娱乐为一体,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较好的条件。
通过一年多的努力,医院有了发展,扭转了亏损局面,职工收入也有了提高。预计今年医院业务收入可达到110多万元。比任职前翻了一翻。但就他个人收入来讲,在青林乡卫生院业务收入他最大,每月在3万元以上,但他仅拿基本工资(1096.50元),与泥窝潭相比减少近2/3。有时谈起此事他只是一笑了之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:“讲钱我就不会来,我是一名党员,组织上安排我捡这个烂摊子就意味着要作出牺牲,只要我们的事业发展了、成功了,我也就心满意足了”。
合格的医生
陈宝君从事基层卫生工作22年,在平时工作中,他以白求恩、赵雪芳、邓威特为榜样。始终坚持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,视病人为亲人,和广大患者建立起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和深厚的感情。2004年7月的一天下午,他骑车出诊时被一辆小四轮撞伤导致左腿胫骨平台骨折,左腿肿胀历害,剧烈疼痛、寝食难安。为了病人他要职工把他背进诊室,忍着剧痛坚持上班,没有卧床休息一天,由于没有休息好致使腿伤3个月才基本痊愈。
他把“想病人之所想,急病人之所急,痛病人之所痛,给病人之所需”作为自己的医德规范,也正是这一规范使他成了一名合格的医生。从下面他行医生涯中的几个例子就完全可以证实这一点:
2006年3月,他接诊了从县人民医院自行出院的一名“双侧胸腔积液、心包积液”患者陈昌林,男,71岁,在进行胸穿引流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休克,经抢救苏醒后喊着要小便,当时家属不在场,病人自己又不能动。情急之下他顺手拿起自己的饭盆当作了便壶。2005年6月,接诊一名以“感冒”误治的“麻疹”患儿林聪聪,男,6岁,入院时体温41℃,精神极差,耳后、颈部散发暗色斑疹,呼吸急促,双肺听诊满布中量水泡音,心率150次/分,拟诊“麻疹合并肺炎”、“心力衰竭”,建议转上级医院。因患儿父母在外打工,其爷爷、奶奶强烈要求就地治疗。他向家属讲清了患儿病情的严重性,立即拟订了救治方案,并且在病床边守护了三天三晚,待患儿麻疹出透,高烧退后才松了一口气。1994年4月接诊了一名从广州打工返乡的病人罗志刚,男,30岁,因高烧在广州某医院治疗7天未见好转,已身无分文,与其妻又二年无联系,回家的路费还是朋友凑的,他为其办理了住院手续,确诊为“伤寒”,治疗10余天痊愈出院,共为其垫付了医药费肆佰多元,而他当时每月收入仅贰佰多元。2005年11月,接诊一名左腿残疾的“肺炎”患者冯菊香,女,66岁,住院4天儿女们为其安排的肆佰元医药费已用完。女儿说回家取钱走了,老人死活要回家。是他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,生活上给予照顾,为她交付了医药费,8天后老人基本痊愈出院。
在2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他深深地体会到:作为一名医生,仅有好的医德、具备仁爱心怀是不够的,还必需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。在工作中,他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,经过反复多年的探索、总结,对一些慢性病,如:骰骨头坏死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肝硬化腹水、骨质增生、坐骨神经痛、风湿、类风湿等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病例。例一、彭明昌,男,65岁,农民,因慢性肝炎(乙肝)导致肝硬化腹水,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无效出院。1997年4月接诊,形体消瘦、精神萎靡、面色晦暗、腹大如鼓,给予益气健脾、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月余,腹水消失,至今未复发。例二:刘守才,男,73岁,2005年9月因洒精中毒而至肝硬化腹水,住院给予西药治疗1月效果不明显。出院后用中药治疗腹水消失,4个月后改服蜜丸治疗半年,至今病情稳定。例三:代春芝,女,30岁,1997年2月因高热、左腿疼痛在某县级医院住院治疗20多天未见好转,后又多处求医,病情日益加重,瘫痪月余来诊,X片示:左侧股骨头坏死。给予中药配合抗痨治疗1月,症状缓解,3月后基本治愈,随访未复发。例四:何利权,男,60岁,教师,因冠心病、心房纤颤,给予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,改服中药治疗2月,复查心电图正常。例五:广彩芝,女,46岁,农民,查血糖17.0mmol/L,给予滋阴清热、活血化瘀中药治疗10天,症状消失,查血糖8.5mmol/L,一月后查血糖正常,后改中药汤剂为水叠丸治疗,随访至今未复发。
分享到: